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规划计划>>正文

大连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


作者:    来源:大连市人民政府    日期:2017年03月06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提高我市都市现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居民持续增收,提升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根据《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十二五”时期,我市全面贯彻落实“四化统筹、协调推进”发展战略,围绕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加快现代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夯实农业农村建设基础,持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农村经济社会实现健康稳定发展。

(一)都市型现代农业综合产能保持稳定。优势特色农产品产量稳步增加,城市供给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战胜连续两年严重旱灾,粮食作物面积稳定400万亩以上,年均粮食总产量138.7万吨;近海规模养殖和远洋捕捞能力提升,实现水产品总产量240.2万吨,年均增长4.5%;畜牧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明显提高,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13.9万吨,年均递增1.1%;蔬菜供应基地规模扩大,总产量达到226万吨;优势特色水果快速发展,水果总产量达到172.2万吨;花卉生产基地实现聚集发展,基地规模达到10万亩以上。全市水产品、水果人均占有量位居全国35个大中城市首位。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达到927.9亿元,年均增长8.1%。

(二)农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提质增效工程全面推进,优势特色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新建海洋牧场50万亩,建成市级以上水产品健康养殖基地109个,面积达到15万亩。种源畜牧业发展步伐加快,建成畜禽标准化养殖场391个,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率达到88%,位居全省首位。设施农业面积稳定在100万亩。推广应用标准化管理技术80万亩,建成标准化精品果园214个。花卉名特优新品种面积占总面积90%以上。五大优势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7.7%。

(三)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加大,30项农业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励;与中国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等15家科研院所开展农业战略合作。引进推广矮化苹果、荷斯坦种公牛、祖代肉鸡等新品种新技术990项。全市农业优良品种率达到10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农业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大专学历以上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人员占比达到60%。建成乡土人才培训基地50个和区市县职业教育中心8个,培训农民260万人(次)。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瓦房店市、庄河市和大连市先后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旅顺口区成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建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95个。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和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大连分院落户大连。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持续提升。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农产品“三品”有效认证总数达到1052个,“三品”认证农产品产量占农产品总产量的41.5%,“三品”认证农作物种植面积占全市耕地面积的68%以上。创建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93个。登记(注册)地理标志农产品29个,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三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加大,瓦房店市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不断完善,农业投入品管理不断规范。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农药经营条件审查扎实推进,农产品监督抽检合格率98.7%,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水平居全国前列。

(五)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继续加快。新型经营主体建设规模扩大,一二三产业实现融合发展。培育省部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04家,入社农户达到26万户。示范家庭农场数量达到17个,经营面积达到5629亩。农产品加工业聚集效应显现,建成农产品加工集聚区3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44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9家,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二位;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家。农产品加工和储藏能力分别达到780万吨和150万吨,分别占全市农产品总产量的92.2%和17.8%。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达到3:1,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旅游休闲农业快速发展,创建规模以上休闲农庄125个、休闲农业园区46个、民俗村8个,年接待游客89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到17.6亿元。休闲农业从业人员达到2.2万多人,带动农户3.8万余户。金普新区、旅顺口区、庄河市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金普新区石河街道东沟农业旅游风景区、向应生态休闲农业旅游区和旅顺口区水师营街道小南村等9个单位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外向型农业稳步发展,完成农产品出口额166.1亿美元,占全省69.9%。

(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千亿斤粮食增产计划稳步实施,创建粮食高产示范片75个。农业沃土工程全面推进,年均落实测土配方施肥面积336万亩,占全市基本农田面积的75%以上。以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水利配套为重点,新建各类重点水源工程3914项,新增调蓄水能力1059万立方米,新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6.7万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165.1万亩,实施河道达标治理河长286.5公里。青山生态系统工程有序推进,农村生态河和生态林建设成效显著。新增造林面积126万亩,四旁植树1.7亿株,治理生态河876公里。全市林木绿化率达到50%。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389万千瓦,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4%,年均增长5.4%。大连数字化农业数据信息资源中心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成,创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100个,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和“12316”农业服务热线实现全覆盖。

(七)农村各项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力度加大,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面普及,解决32.9万人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大伙房水库输水应急工程、长海县跨海引水工程全面竣工通水。创建5个电气化乡镇、37个电气化村。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新建农村公路2076公里,实施新农村“六化”工程建设533个村,硬化道路面积2670万平方米,安装路灯6.1万盏。大中型畜牧养殖场环境改造全面开展,落实养殖场能源环境改造项目267个。农村教育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为413所村级幼儿园配备玩教具,完成108所农村中小学供暖设施改造和112所农村中小学旱厕改造,为农村学校配备校车906辆,实现了农村校车全覆盖。新型农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落实,2015年新农合人均最低筹资标准达到580元,比2010年人均提高420元。农村治安整治行动稳步实施,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667元,年均增长11.3%。

(八)农村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步推进,完成面积260万亩。农村“三资”管理力度加大。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提高,推广金普新区向应街道城西村土地股份制经验。金融支农平台逐步建立,村镇银行在农村服务的覆盖范围扩大,物权证抵押贷款、经营权抵押贷款、信用贷款等农业金融新产品实现创新,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达到380.7亿元。农业保险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引导保险机构开展涉农保险业务,保险涉及设施农业、农机等方面,险种达到13个。

二、“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攻坚期,是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加速期,也是推进四化统筹、协调发展的深化期。农业农村发展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机遇和挑战并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成为我市“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有利条件看,一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工业化理念谋划现代农业,把补齐农业农村短板作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积极做好顶层设计,将持续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夯实基础。二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质量稳步提升,竞争优势逐步提高。农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农业生态、休闲、文化等功能深入拓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更加凸显。三是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比重不断增大,农业标准化水平持续提高,人地矛盾问题逐步得到改善,为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强市提供了根本保障。四是“四化统筹、协调推进”和“两先区”发展战略实施,推进了农村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增强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态势基本形成。

从困难和挑战看,一是受新常态下经济增速不快因素影响,持续增加财政“三农”投入空间有限,抵押难、贷款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社会资本进驻农业农村领域步伐放缓,农村发展外援支持将继续减弱。二是农业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任务艰巨,农业生产成本逐年提高,城乡居民对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更加严格,农业市场化程度发展不足,农业市场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市场开发拓宽难度加大。三是农民职业化程度偏低,农业劳动力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短缺矛盾日益显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所占比重不高,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较低,农业社会化服务程度偏低。四是农村环境恶化局面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较重,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等造成耕地质量下降,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较为突出。五是全域城市化发展任务艰巨,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农村基础建设欠账较多,农业抗风险能力和支持能力相对不足,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有待于提高。

总之,全市农业现代化因素更加显现,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更加紧迫。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既具有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良好基础,又有不可回避的农业农村结构性矛盾,农业发展进入到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型升级阶段,农村建设进入到城乡统筹发展攻坚阶段,具备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先决因素和后发优势。我们必须立足农情市情,更加有效应对风险挑战,更加务实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两先区”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三、“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构建现代农业“三个体系”为建设方向,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重点,按照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要求,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创新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全面提升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民收入水平和农业组织化水平,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筑牢全域城市化发展基础,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强市,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村金融体系更加健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整体功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农业基础装备条件、农村基层法治水平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建成功能结构合理、组织方式先进、资源利用高效、供给保障有力、综合效益明显、品牌影响显现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我市成为引领东北、影响全国的现代农业发展最具活力的先导区,成为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区。全市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


“十三五”期末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主要目标


指 标 名 称

单 位

2015

“十三五”规划

指标

属性

2020

年均±%

1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667

22000

8

预期性

2

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

亿元

927.9

1150

4

预期性

3

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增加值

亿元

495.2

610

4

预期性

4

水产品总产量

万吨

240.2

250左右


预期性

5

粮食总产量

万吨

93.2

100以上


预期性

6

肉蛋奶总产量

万吨

115

125以上

2

预期性

7

蔬菜产量

万吨

226

250以上

2

预期性

8

水果产量

万吨

172.2

220

5

预期性

9

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

%

98.7

97%以上


约束性

10

农业综合机械化率

%

74

稳定在75%以上


预期性

11

畜禽规模化养殖水平

%

87

90

增长3个百分点

预期性

12

水产标准化生产水平

%

60

65

增长5个百分点

预期性

13

高效节水灌溉面积

万亩

86.5

95万亩

以上


预期性

14

“三品”生产面积占全市耕地、果园面积

%

68.7

75

增长6个百分点

预期性

15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

90

93

增长3个百分点

约束性

16

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占耕地面积

%

20

30

增长10个百分点

预期性

17

林木绿化率

%

50

50


约束性

18

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50

60

增长10个百分点

约束性

 

四、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健康发展

(一)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按照区域布局、梯次推进的发展步骤,采取政府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建设、社会化服务等措施,积极优化配置农业产业、土地和资金等资源,以瓦房店市和庄河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金普新区和旅顺口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引领,打造北部、中部、南部和沿海四大农业核心片区。大力实施“双百”创新工程,重点完善100个面积1000亩以上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重点培育100个面积500亩优势特色产业园。突出开发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功能,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种苗农业、精品农业、外向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和创意农业,做好科技应用、市场开拓、政策项目有效对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功能提升,打造三次产业融合新载体。到2020年末,区市县均建成一个县级重点农业示范区;每个乡镇均建成一个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每个村都要建成具有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大力推进基本农田建设,完善水、土、田、路、林等配套设施。实施骨干水利、田间整治、农作物高产高效及耕种收技术等重点工程,提高高标准农田覆盖率。加快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做好大连市域外调水项目前期工作。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完成旅顺口区24个村接入城市供水管网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农业节水灌溉,积极推广应用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和设备。继续实施庄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效益。到2020年,全市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不低于0.70。建立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体系,实现耕地质量动态管理。加快农田地力综合整治,大力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土壤有机质补充积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推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提升耕地质量。建立定期深松整地作业和保护性耕地补贴长效机制,开展耕地轮作和土地休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应用。围绕现代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推进良种、良法、良地和良制配套。健全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扶持政策。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管理、苹果矮化技术、苹果无袋管理、蓝莓机械化收获、水稻旱种技术、畜禽生态健康养殖、禽类笼养、氯化苦消毒、病虫害绿色防控、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施用等10项重大农业技术,开展农作物及畜禽水产新品种选育、农作物及畜禽水产优质高效安全生产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与副产物综合利用专项研究。大力实施种子创新工程,积极发展种苗农业,做好优势特色农业新品种研发,对种子企业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给予政策扶持。加快建立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农作物种子和林木良种生产基地,推进畜禽良种工程和水产原良种场建设,培育10个大中型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企业,提高地产优质新品种竞争能力。

(四)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以先进、实用为导向,推动大连智慧农业健康发展。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集成组装与试验示范,加强信息化、自动化精准装备的推广应用,提升现代农业生产的标准化、集约化和精细化水平。推进农业大数据建设,加快对农业资源管理、农资销售、农产品流通、农产品质量监管、农业环境因子、农业发展数据等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推进农业经营网络化,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扶持培育成长型、龙头型农业电商主体,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多元平台借力、多种模式发展。推进农业管理智慧化,加强农业电子政务建设。推进为农服务信息化,以信息进村入户益农信息社建设、12316农业信息平台建设、农业科技云服务等为重点,促进信息为农服务。到2020年,全市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75%;建设10个百亩以上农业物联网技术示范点,引导建设1000家农业电子商务网站(网店),打造20个农业电子商务集聚村。

(五)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强玉米收获、水稻插秧、深松作业等薄弱环节,推进农业生产全过程、多领域机械化。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水果生产和花卉养殖等关键领域生产机械化,探索丘陵山区推进农业机械化模式。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做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和保护性耕作扶持,农机总动力达到450千瓦时,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以上。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和农机协会,培育壮大农机经纪人队伍。支持开展大型农机租赁业务,鼓励开展农机跨区作业服务。

(六)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构建和完善气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应急救援和服务能力建设。构建基于物联网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平台,集成农业气象观测、诊断评估、预报预警等技术,建立现代农业气象预报、情报及灾害性天气预警一体化业务系统合理开发云水资源,建设人工影响天气基地,建立和完善农村气象服务体系。加强防洪减灾工程建设,尽快完成现有病险水库和水闸除险加固,加快实施主要海洋、河流堤防工程,继续推进重点河流治理,提高防洪行洪能力。加强抗旱减灾技术,完善水文基础设施和预警预报系统,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大力加强森林防火预防、扑救、保障体系建设,增强预警、监测、应急处置和扑救能力,全面提升森林防火现代化水平。

五、拓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一)稳步优化粮食生产结构。加快粮食作物结构优化调整,稳步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每年调减玉米和其他低产低效粮食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发展特色粮食和经济作物,适度扩大鲜食玉米和青贮专用玉米种植面积。稳步恢复水稻种植面积,探索缺水稻田改种旱稻和马铃薯等高产粮食模式。稳定高产大豆种植面积,扩大优质食用大豆生产。扩大地瓜、谷子等优质杂粮生产。开展粮食高产示范创建活动,支持瓦房店市、庄河市和普兰店区重点产粮乡镇(街道)发展优质专用粮生产,建成优质粮食生产基地30个。到2020年末,全市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00万吨左右。

(二)做大做强水产养殖业。大力推进水产健康养殖,积极创建市级以上水产品健康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支持东部黄海海洋牧场区、北部黄海海洋牧场区、南部海域海洋牧场区、渤海海洋牧场区等现代海洋牧场建设。重点建设海洋牧场示范区50处,年新建人工鱼礁区10万亩,年增殖放流地域性优质水产苗种30亿尾(头)。加强渔业资源修复治理和水产品养殖病害防治,推进长海县、瓦房店市、普兰店区和庄河市海参、鲍鱼特色水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推广近海生态养殖和贝类海藻间养殖,建设海床生态增殖区和海底藻场。大力发展远洋捕捞渔业,扩大公海渔场围网和钓业作业范围,每年更新建造远洋渔船15艘以上。继续推进国家中心渔港配套设施建设。加强水产原良种体系建设,新建省级以上原良种场5个,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

(三)提升现代畜牧业发展水平。以生态健康绿色发展为重点,科学调整畜禽养殖结构布局,支持瓦房店市、庄河市和普兰店区等重点养殖区发展,支持金普新区奶牛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鼓励引导发展生猪、肉牛羊和肉蛋禽规模化生态养殖,建成优质畜产品供应基地100个。积极发展种源畜牧业,加强复州牛、大骨鸡、金州貂等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加快推进原种猪场和种猪扩繁场建设。以猪、牛、羊、祖代以上家禽以及地方特色畜禽品种为重点,建设市级以上核心育种场20个;以生猪繁育场(站)、父母代种禽为重点,建设市级畜禽良种供应基地50个。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加快畜禽规模养殖场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促进畜禽规模养殖场粪便污水治理设施改造升级。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养殖场(小区)要实施雨污分流、粪便污水资源化利用。现有畜禽养殖场(小区)要根据养殖规模和污染防治的需要,配套建设粪便污水贮存处理设施。每年完成重点畜禽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或种养结合改造项目20个。落实《大连市畜禽禁养区区划方案》,依法关闭或搬迁畜禽禁养区内的规模养殖场(小区)及养殖专业户。大力发展智慧畜牧业,建成全市畜牧行业信息化管理平台。

(四)大力发展水果生产。全面实施水果提质增效工程,加快推进精品特色果园建设,促进果品出口基地提档升级。加强苹果、大樱桃和蓝莓等优势水果生产基地建设,推动果业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加强传统优势品种保护,稳定苹果、梨、桃等传统大宗水果生产。大力发展果树生产,扩大大樱桃、蓝莓和草莓等优良品种种植面积,推进特色水果品种优良化和区域化栽培。新建集中连片、品种优良的果品基地20万亩,更新老龄中低产果园30万亩。实施水果矮砧集约栽培示范工程,积极推广水果新品种和苹果矮化密植栽培模式,每年建成矮化模式果园20个、矮砧集约栽培示范区1000亩以上,辐射带动全市发展矮化苹果栽培示范面积5万亩。到2020年,矮化苹果占新发展苹果比例50%以上。以庄河市、瓦房店市和普兰店区为重点,有序发展板栗、核桃、榛子等规模化生产,打造干果产业经济带。

(五)提高蔬菜生产供给能力。继续实施“菜篮子”工程建设,推进蔬菜标准化基地建设,提高生产规模和市场供应能力。稳步发展设施蔬菜生产,鼓励发展智能温室和简易大棚等农业设施。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0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10万亩以上。推进蔬菜棚体改造升级,支持智能化管理和水肥一体化设施建设。落实基本菜田奖补政策,加强金普新区、甘井子区和旅顺口区老菜田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发瓦房店市、庄河市、普兰店区新菜田。新增基本菜田10万亩,总面积稳定在50万亩左右。加快推进蔬菜种苗产业发展,建成5000平方米以上重点蔬菜育苗中心10个。

(六)促进花卉产业提档升级。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优化培植特色花卉产业布局,加快培育花卉生产专业乡村,做强旅顺口区、甘井子区、金普新区、普兰店区和庄河市花卉产业。坚持市场导向,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高附加值的种苗花卉基地。优化花卉品种结构,积极发展蝴蝶兰、大花蕙兰、红掌和仙客来等花卉生产,稳步扩大种植面积。继续优化组合集成配套技术,提高花卉种苗繁育技术水平。积极开辟国内、国际花卉市场,提高我市花卉综合竞争实力。

(七)做强做大农产品加工业。创建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以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为载体,加快建设水产、蔬菜、畜禽、水果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能力。重点支持庄河市黑岛镇水产品加工基地、金普新区炮台街道畜产品加工基地、旅顺口区长城蔬菜加工基地、瓦房店市许屯镇水果加工基地、金普新区石河街道水果加工基地等国家级和省级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积极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做大做强10个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支持精深加工装备改造升级,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做强饲料行业,提高本地饲料供应水平。

(八)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开发观光休闲、文化传承、旅游增收等功能。扶持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和新农庄、农家乐(渔家乐)发展,打造特色旅游村等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发展扩大休闲农业功能。加大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发掘,推动遗产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农村文化遗迹和传统村落、传统民居的保护,发展具有文化内涵的休闲乡村,支持社会资本参与休闲农业发展,引导建立农民参与和利益共享机制,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等形式,与企业和新型经营组织共建休闲农业平台,提高农民的资产性收入。继续推进特色旅游乡镇、旅游专业村、农(渔)家乐、精品采摘园建设,乡村旅游年接待1000万人次以上,实现营业收入20亿元以上。

六、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创新都市型现代农业经营方式

(一)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思路,加快培育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骨干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重组,开展信用农民合作社创建活动,做大做强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示范家庭农场,鼓励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建立示范家庭农场名录。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大宗农产品收储企业建立订单收购、代烘代储关系。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措施,落实生产建设用地政策,鼓励农地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流转。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涉农建设项目,开展农产品加工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到2020年,新增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家,新培育农民合作社300家、家庭农场100家。

(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在农机作业、优势农产品收储、农资经营、种子统供、病虫害防治、农业信息、技术服务、农业气象预警、金融支持等环节较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到2020年,全市建成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100个。

(三)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果蔬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实现生产设施、过程和产品标准化。以标准化生产为推动力,着力构建以“三品一标”、省市著名商标和国家专利产品等为重点的农产品品牌体系。以一村一品、特色产地和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活动为载体,着力培育打造区域性的高端农产品品牌。到2020年,全市“三品一标”认证生产面积稳定在75%以上。强化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体系,建立农业投入品监管长效机制,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水平。

(四)创新现代农业营销体系。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推进辐射东北的大型批发市场建设,扩大田头市场建设范围,完善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配送等流通骨干网络。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优化农村物流运输组织,培育大型农村物流公司,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体系,促进农村物流发展。突出抓好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流通重点龙头企业培育。重点推进1个一级农产品批发市场、10个产地批发市场。建成覆盖东北的农产品物联网,力争将我市打造成东北地区重要的农产品信息交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质量检测中心。发展订单购销、期权收储、直营店直销等产销对接新模式,打造网上交易、仓储物流、终端配送等流通新业态。做大做强东南亚、日韩和欧美等农产品出口市场,在巩固原有国际市场基础上,积极开拓新兴国际市场。利用我市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优势条件,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农产品贸易。保证传统水产品、水果和粮食等农产品出口优势,拓展畜牧、花卉、罐头食品等特色产品出口市场。到2020年,全市农产品出口额达到40亿美元以上。

七、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创建生态宜居的和谐家园

(一)加快建设特色中心镇。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科学编制县域村镇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建立县、镇、村三级规划网络。依托生态环境承载力和产业基础,坚持以产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发展,完善社区商业设施,打造一批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特色小镇。华家街道、老虎屯镇、鞍子山乡、星台镇重点建设农业特色小镇;安波镇、步云山乡、仙人洞镇、獐子岛镇和广鹿乡重点建设旅游特色小镇;老虎屯镇、青堆镇、黑岛镇、大郑镇重点建设新型工业特色小镇;莲山和复州城镇重点建设商贸流通型小镇,促进中心镇与周边乡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大力实施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计划,鼓励城镇有稳定职业和有固定住所的进城务工人员转变为城镇居民。落实好对失去土地的农村人口的转移安置、就业培训和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全面提高失地农民生活水平。对就业能力较差的临时进城务工人员,实行亦工亦农、城乡双向流动的政策。

(二)推进农村绿色生态建设。以宜居乡村建设、重点区位景观绿化等公共环境绿化美化和沿海防护林纵深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大植树造林力度,不断提升林分质量,深入推进城市森林和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发展林业产业,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扩大林产品有效供给,发挥林业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以国家森林公园等为重点,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强化公园基础建设,加大名特优新树种发展力度,促进森林生态旅游业稳步发展。到2020年,全市林木绿化率稳定在50%。

(三)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规划,健全规划引领机制。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村容村貌规划与设计、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三位一体的村庄综合治理机制。以重点村和低收入村为重点,深入开展“亮化” “硬化”工程和“屯屯通油路”工程建设,到2020年,基本实现村屯道路硬化全覆盖。完善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健全“建管养”可持续发展体系。推进平岛海洋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引导与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新农村建设,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农村垃圾集中处置水平。推广减量化和清洁化农业生产模式,健全农业标准化生产制度,完善农业投入品减量提效补偿机制。做好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杜绝焚烧秸秆污染农村环境。加强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污染治理,养殖业污染治理率达到8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以上,力争实现废弃农膜全面回收利用。

八、大力发展农村民生事业,稳步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一)加快建立村级公共服务管理机制。深化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完善分类供给、经费保障、统筹建设、民主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加强农村社会建设,明确政府、市场和基层自治组织职责,对应由政府实施和通过市场供给的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事务,落实改革配套措施,强化分类指导,建立健全群众选择、监督、评议的体制机制。

(二)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围绕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深入推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设施建设,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关爱农村留守老人、儿童和妇女。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建设,加强乡村卫生服务。加强农村文化史、文明古迹、农村书屋等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5%以上,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0%以上。完善农村低保、“五保”对象保障服务制度,构建生活救助、灾害救助、专项救助、临时救助和慈善救助的新机制。

(三)加快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坚持精准扶贫基本方略,深入贯彻落实“六个精准”要求、实施“四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以低收入村扶贫开发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为载体,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实施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实施低收入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推进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法律、文化等行业扶贫,力争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确保128个低收入村基础设施有效改善,低收入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000元以上。

(四)持续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积极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鼓励农村居民调整种养殖业结构,支持发展比较优势明显的产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促进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加强农村劳动力市场监管,引导和发布就业信息,做到劳务输出地与输入地无缝对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制度,维护农民工经济权益,促进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鼓励农民通过依法自愿流转产权获取收益。提高建设用地征地补偿标准,逐步实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地同价,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严格执行国家强农惠农转移支付政策,增加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到2020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000元。

九、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激发农村创新发展活力

(一)积极稳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各级财政惠农政策引导作用,扶持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引导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在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因地制宜确定土地经营适度规模,推进连片耕地重组重整,扩大耕地面积和机械化作业水平,对规模经营土地面积100亩以上经营主体应重点扶持。创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广共营式、托管式、订单式等经营方式,适度规模经营逐步替代家庭经营成为主要农业经营方式,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全面提升。到2020年,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占耕地面积30%。

(二)依法推进农村承包地、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入市改革。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基础上,坚持以农民群众为主体、以确权确地为主要方式,按照依法依规有序操作、进度服从质量、地方分级负责的原则,全面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任务。健全承包合同取得权利、登记记载权利、证书证明权利的土地承包经营登记制度。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应用平台,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保护,为农户承包地流转、征收、抵押、担保等提供合法依据。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房屋、林地等不动产的统一登记工作(承包经营权在五年过渡期后纳入不动产统一登记),开展农民宅基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

(三)深化农业金融制度改革。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创新现代农业投融资方式,扶持发展现代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和现代农业融资担保公司,创新“担保+保险+银行”和“政府风险补偿基金+企业连带联保+银行信贷”方式,引导银行授信支持农业发展。整合水利工程、土地整治、新农村建设等资金,探索财政支农资金股份量化机制,推动社会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类商业银行创新“三农”金融服务,支持邮政储蓄银行拓展农村金融业务,提高村镇银行在农村的覆盖面。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深化甘井子区农村改革实验区建设,稳妥盘活农村资源、资金、资产。开展大型农机具融资租赁试点。完善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强化农村普惠金融,扩大农业信贷资金投入。创新农业保险产品,扩大农业保险业务。

(四)深化林业和水利改革。实行最严格的林地用途管制制度。以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重点,深化配套改革,完善集体林权制度。实行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完善林木采伐权,管好公益林、放活商品林,调动农村居民和社会力量发展林业的积极性。稳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开展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明确工程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促进水利工程良性运行。加快推进农业用水价格改革。

十、加强组织协调,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各级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健全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建立目标责任制。各区市县、先导区成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落实机构,统筹推进本地区规划实施。建立健全相关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农业、林业、渔业、水务等部门按责任分工统筹推进规划项目的实施;发改、财政部门要强化对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的扶持;人民银行大连市中心支行和大连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积极落实金融支持政策;教育、科技、国土、环保、质检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搞好配套政策支持;绩效考核、督查部门要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将规划落实情况纳入领导干部的考核体系。

(二)创设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快研究制定强农惠农政策,推动大连都市型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制定政策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激励强度,探索促进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的新机制,对农业技术人员下基层在制度上予以相应保障。贯彻落实各级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保证中央和省级财政的现有各项惠农支农项目能够落实到位。加大农业规模化发展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改善生产条件,对从事农业生产、培育、灌溉和农业服务业中农产品初加工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突破现有农业规模经营用地审批机制,为农业规模化发展提供配套保障。建立健全农业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公益性财政扶持制度。推行农业信贷担保制度,对发展潜力大、业绩显著的涉农单位、企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补助,给予农业企业在土地利用、信贷、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建立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

(三)加强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持。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加强村级农技队伍建设,稳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开展农业科技人员培育,加快建立与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鼓励高校毕业生进入农村,加快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尤其是加强农业企业家的培养,构建农业农村人才培育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现有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改善师资力量,提高培训能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以吸引年轻人务农为核心,大力开展农村人才学历教育,培养大批具有中高等学历的农村骨干人才,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关闭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收藏本站
主办:大连市农村经济委员会 运行和维护:大连市农业信息中心 地址:大连市西岗区新开路87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2102000063 辽ICP备05011492号 公安备案号:21020302000159